摘要:电影《秦颂》是一部诞生于1996年的历史故事片,导演周晓文和编剧芦苇自1989年开始创作,光剧本就耗时6年,1995年有香港大洋影业投资4000万启动拍摄。该片拿到了当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大奖,然而在国内却遭遇了票房扑街,上映仅仅四天就被撤下,一年后再次上映也无人问津。故事从老年秦始皇黄河祭神开始,他用微不可查的声音发出命令:以乐器祭河,日后历代君主不得重用乐人。这是他给后来者留下的最后一条治国之

电影《秦颂》:这个演绎的时代,或许就是历史真正的模样

电影《秦颂》是一部诞生于1996年的历史故事片,导演周晓文和编剧芦苇自1989年开始创作,光剧本就耗时6年,1995年有香港大洋影业投资4000万启动拍摄。该片拿到了当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大奖,然而在国内却遭遇了票房扑街,上映仅仅四天就被撤下,一年后再次上映也无人问津。

故事从老年秦始皇黄河祭神开始,他用微不可查的声音发出命令:以乐器祭河,日后历代君主不得重用乐人。这是他给后来者留下的最后一条治国之术,只是没能料到秦国此后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后来者”了。

当沉重的编钟被投入到黄河的滚滚浊流当中,就如同殉道者的纵身一跃一般,这给观影者留下一个巨大的疑问:这位千古一帝到底经历了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非要跟“乐人”过不去呢?

影片描述的是大秦帝国统一六国前后,为了寻找战乱结束之后能够安抚人心的《秦颂》的故事,然而,始皇帝心目中的《秦颂》究竟是何模样?安抚何人?又将有何等功效?

影片的英文名叫“the emperor'sshadow”(帝国的影子),这有点意思。

栎阳公主和秦始皇都想要高渐离当自己的影子,何谓人的影子?自然是如同真人版的镜子,二人都觉得在高渐离身上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哪怕各自性格截然不同。

栎阳公主出现在高渐离从燕国被绑回来的现场,后者因为一句无脑吐槽而被未婚夫王贲烙上了战俘的专属烙印,栎阳则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玩具,表面上拿着烙铁威胁“你再喊一声,我就再烙一个”,实际上却打起了找父王要人的算盘。

随后,栎阳主动申请要“喂活”绝食的高渐离,然而各种花式劝说和美味佳肴都未能令他开口,虽然如此,笔者却捕捉到了他喉结的抖动,或许未见的想死,或许又是失去了绝食而死的勇气。

直至栎阳公主唱起了当年高渐离和嬴政最爱的童谣《两只小狗》时,他突然把手缓缓放到了公主的胸部(当时笔者惊呆了)。

从小生活在太监堆里的栎阳第一次与男人的亲密接触,脸上呈现出复杂的表情,她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立即豪饮了一壶水,再用“皮杯儿”将水喂了过去。

高大爷这次没有拒绝,次日就元气满满的复活了,与之前的寻死觅活截然不同,更非是对嬴政的妥协,而是在酝酿一个惊世骇俗的阴谋。

按照栎阳和嬴政的约定,复活的高渐离暂时被委以教公主弹琴的任务,神清气爽的他开始了宫廷教师的生活,却在一次教学过程中猥亵了自己的学生。

从过程来看,一个嗷嗷乱叫,一个欲拒还迎,虽然并不意味着爱情,产生的奇效却不止于栎阳被打通经脉,神奇地站了起来(小时候骑马摔瘫了),还建立了一个微妙的认同:

栎阳是秦始皇最为宠爱的长公主,千古一帝也在她的挖耳勺下俯首称臣,这是幸运,更是悲哀,哪怕半身不遂也被老将王翦看中想纳为儿媳,并以此作为家族的护身符,这是心高气傲的栎阳所不愿意面对的,她想逃避却解脱无门。

至于高渐离,他并没有保国安民的志向,荆轲刺秦他不想掺和,也不愿替秦始皇写什么《秦颂》,但后者显然是不会放过他的。一个只求速死,一个希望摆脱宿命,双方在不同的目标指引下完成了一次惊世骇俗的交媾,而共同点就在于想摆脱命运的束缚。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嬴政之所以坚定认为高渐离能够谱写出安定人心的《秦颂》,来源于儿时的经历。回忆影像中嬴政从小在燕国当人质,与高渐离形影不离,甚至同吃高渐离母亲的乳汁长大,《两只小狗》的歌谣伴随了二人的童年,甚至在嬴政险些被燕国人杀死的时候,也在高渐离琴声伴奏下慢慢安静了下来。

此后嬴政侥幸暂时脱难,二人当天晚上就活埋了白日的刽子手,看似温和的高渐离也参与这杀人游戏,即说明嬴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为后面的抗争埋下了伏笔,二人虽然性格迥异,却从无向命运低头的想法,而是嬴政这辈子所仅见,哪怕翻遍秦国上下也难找出第三人(含栎阳)。

后来嬴政被迎接回国,二人因为命运的不同而天各一方,但当上秦王后孤独的嬴政始终会想起当年的小弟,他依旧固执地认为,唯有高渐离才能担任为《秦颂》谱曲的重任。

然而高渐离绝食寻死的态度令嬴政非常失望,太子丹用美人玉手和千里马肝能够收买桀骜的荆轲,他这位好兄弟却丝毫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觉悟,哪怕将燕王从陵墓里拖出来再将高渐离母亲放进去这样的折腾也毫无用处,直至栎阳的出现方告一段落。

待嫁公主被囚徒玷污,始作俑者却贱兮兮的高喊“我本就该死”,这副无赖嘴脸的时候令不可一世的秦王乱了方寸,将后者活埋到一半时陡然听到“我本就该死”这句话,加之偶然间想起的当年情谊,又将高渐离拖了回来--貌似《秦颂》还没谱写完毕吧。

随后的情节简略言之:高渐离秦国的荒唐行径引发了朝臣们的围攻,嬴政用尽手段保住了他的性命,也令高渐离终于接受了为《秦颂》谱曲的任务。然而在秦始皇御驾亲征齐国回来之时,却发现二人彻底走到了一起,甚至把秦国宗庙当成了婚房。嬴政弄瞎了高渐离的双眼,后者则继续履行谱曲的承诺。

出嫁之日的栎阳在额头烙下的“囚”字,被愤怒的王贲分尸泄愤,王氏家族也因此而完蛋。万念俱灰的高渐离在秦始皇称帝典礼上用心爱的古琴砸向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因为服毒将死而被嬴政的剑送了一程,故事的最后,千古一帝在宏伟悲凉的《秦颂》乐曲中走上天台,点燃了象征大秦帝国建立的火炬。

这部史诗片,仅限于此的话未免令人失望,笔者为了征文也彻夜难寐,也看不到了一些影评之类的,貌似真的看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影片之始三晋已亡,秦始皇将三把利剑悬于宝座之后,代表着苟延残喘对的燕、楚、齐三国。有王翦父子负责东征西讨、丞相李斯总览政务,中车令赵高精通律法,这是庙堂群星的铁三角。

奇怪的是,他们对一个突如其来的乐师抱有深深的敌意。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一生都在对“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的追求当中,当下就是人生的巅峰,他看到的是可能存在的威胁,故而用尽手段诋毁《秦颂》的效果,借以打击高渐离。

历史上真实的李斯,最后背叛嬴政的原因来自于扶苏和蒙恬组合对他丞相地位的威胁,进而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影片中的他与历史呈现出隐隐约约的重合。

王翦父子,他们一心追求家族的长盛不衰,父亲老而世故,从不轻易表态,在出兵之前要求公主过门,这与历史上要求“良田美宅”的自保者形象不谋而合;儿子王贲则血气方刚,他于高渐离的矛盾来自于武将独有不服气(凭什么一个乐师能够凌驾自己之上),增长于二人媾和事件之后,爆发于栎阳公主头上烙字的羞辱。

他都并没有做错过什么,哪怕并不想娶公主,也拗不过父亲的要求和家族的前途。

赵高,来自赵国的阉人,嬴政的内务总管,秦国的法律专家。高渐离如何得宠,其实与他并无太大勾连,但就是他三番五次地挑拨李斯和王贲向高渐离发难。

熟读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此刻的赵高正在酝酿一个巨大的阴谋,二者何其之相似?

在高渐离面前,这是一个团结的庙堂;在一统天下的大业面前,这更是一个团结的庙堂,唯独在面对千古一帝面前,众人却展现出各怀心思的一面。看似高渐离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其实来自这群人面对嬴政时的不安全感。

再说说这位千古一帝的塑造吧,从形象到气质,姜文几乎实现了神还原,在庙堂的独裁者、栎阳的好父亲和高渐离的大哥三个身份之间切换自如,毫无雕刻痕迹,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才是真实的秦始皇,而非史册上那个杀戮成性的暴君。

当然,影片中的嬴政也好杀,两次出现“秦始皇死而地分”的石碑,他屠近了三万燕国战俘;出巡副车被砸,他又将方圆三里屠戮一空,编剧芦苇巧妙地融入博浪沙的那段历史,然而解释却不是残暴,也不局限于“秦王之剑乃止战之剑”的俗套。

对于高渐离头上的“囚”字,他笑着说“如果燕国战胜,我头上也会有这个”;杀戮燕囚,为的是逼出侥幸作乱分子;屠杀村民,因为他知道“口供”什么的毫无意义... ...

以杀止杀是手段,嬴政深知分裂的天下将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尚未跳出电影《英雄》的立意,那《秦颂》中的千古一帝则显示了他超出时代的思考:得天下容易,更重要还在于收拢天下的人心!

影片中嬴政选择的手段叫做掌控一切,不止于秦国子民和六国黔首,还包括庙堂群星,甚至是高渐离和栎阳公主。

嬴政收缴了六国的兵器,焚毁了他眼中的“禁书”,掌控了读书人的口舌,将好事者车裂之,也许这样就能杜绝造反的可能;

将商君之法奉如圭臬的秦王,居然也会露出“言出法随”的独裁者面目;

为了权贵阶级的安分守己,他请来了徐福这个“吹牛艺术家”,给他们一个混吃等死的理由;

庙堂的牛人们,嬴政的方案是权利和甜头,骨子里希望他们敛财养妾,从而结成利益联盟;

对于徐福,始皇帝明知个骗子,却想利用他前往东海开疆拓土,并将其兄长扔进黄河顺流而下去“给东海的神仙们报信”,只是为了告诉徐福你的套图我都懂,不要越界。600童男童女也如数拨付,他或许真的很了解徐福,历史和影片,我居然开始偏向于后者了;

对于王翦父子这对秦国军队的灵魂,他将栎阳公主当成了一块美味的肉骨头悬挂在猎犬的眼前,这是驱动他们奋勇杀敌的原动力,联姻到底是王家的自保之道,还是嬴政的熬鹰之道,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高渐离和栎阳都是嬴政作为“人”一面的投影,他的确爱着他们,希望他们好,在复杂的人性和掌控欲之间,嬴政并非没有过挣扎,只是服从了本心而已。

栎阳想过普通人的生活,这本就是一种奢望:从小享受万千宠爱和养尊处优,王室公主的宿命就在于政治联姻,何来的自选之道?

嬴政的爱和掌控并不冲突,哪怕身为帝王也有身不由己之时,许婚给王贲就是明证,他甚至不愿意看到栎阳与高渐离坐到一起,我们则更愿意理解为父亲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而非其他;

对于高渐离的“深厚”感情,到了栎阳都会吃醋的的地步,表面上是求着他为《秦颂》谱曲,实则掺杂了孩提时代的身后感情,为了替他圆场不惜与庙堂大臣们吵架,凭借雄辩之才将过程定性为栎阳强奸了高渐离,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用马尿熏瞎高渐离的眼睛,也是为了二次强奸后给王氏父子一个交代。

但这依旧不妨碍他的控制欲:目的只是为了《秦颂》,想要的一定要得到,这才是嬴政的真实面目。

这就是《秦颂》的本来目的,表面上是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歌颂,其实是为了满足嬴政那颗掌控一切的内心。然而,音乐能有此等功效吗?出发点早已决定了这是一次注定徒劳无功的水中捞月,细看之下,影片中除了嬴政之外的每一个人都是反抗者。

燕囚们没有兵器,他们将反抗意志寄托在高渐离身上,对他“嫖到秦国公主床上”的壮举五体投地,并将其封为“嫖圣”,用“运石南山,千斤在肩;万人垂颈,一人上天”的歌谣唱出时代的残暴,后又用“秦始皇死后而地分”的石碑发泄自己的不满;

赵高的反抗体现在不经意的细节当中,始皇帝面前他是内廷一只卑微的小狗,却对年幼的胡亥始终灌输着对兄长们取而代之的念头,并不时在李斯和王贲面前不动声色地挑拨。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条潜伏的蛇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的城府超过了剧中的所有人物;

李斯也曾在朝堂上摘下冠冕,用辞职来威胁嬴政,虽然这在一代雄主面前注定徒劳;

剧中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人物--徐福。被打造成“吹牛艺术家”的他既明白自己的斤两,也知道嬴政的剑其实时刻架在脖子之上,剧中二人相互利用的关系一直没有被捅破,然身为被豢养的小丑,徐福竟也有着靴中置刀的勇气!

栎阳的结局堪称惨烈,嬴政曾对高渐离许诺三五年后让王贲横死漠北,却低估了女儿的刚烈,连带着王贲也被动参与了抗争。

在掀开红盖头之时,那鲜红的“囚”字是如此的刺眼,令这位血气方刚的武人瞬间暴走,所有屈辱和隐忍都在这一刻爆发,愤怒的王贲将栎阳杀死并残忍的分尸,自己也被格杀当场,这个最无辜的人也被逼上了梁山;

至于高渐离这个看似不靠谱的人物,在栎阳死后也选择了以生命为代价的抗争,当他用心爱的古琴循声砸向不可一世的始皇帝之后,早已服药多时的高渐离终于叫了嬴政“大哥”。

然而,苍凉悲壮的《秦颂》更像是帝国的挽歌,一个空前的统一帝国,一个难觅的千古一帝,却没有人会认为这一切将会长久下去。

嬴政一步步走向天台的祭坛,此刻的他形单影只,无比孤独,在留给众人一个伟岸身影的同时,自己也忍不住眼泪双流,他对自己产生怀疑了吗?

影片的开端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被扔下黄河的不是乐器,而是怀柔的手段;被禁止参政的也不是乐人,而是秦法之外的一切鬼蜮伎俩。

嬴政对高渐离没有仇恨,只是在行将就木时才发现:曾经为安定人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对《秦颂》的期许也终究是痴人说梦,表面臣服的帝国上下依旧暗流涌动,这对于将死之人才是真正的打击,既然如此,那还是沿用秦国代代传承的商君之法吧。

到最后,也唯有杀戮和掌控才能令这位独裁者安下心来!

笔者在想,高渐离的自杀究竟是抗争还是成全?其实自始至终,残暴不仁的始皇帝都没有亏待过自己,最后的这声“大哥”既包含了对于砸兄弟场子的愧疚,也是在生命终点的真情流露。也许自己死了才能彻底杜绝秦始皇的人性,并令他走出从人到神的最后一步呢?

在笔者看来,《秦颂》是最贴近真实历史的一部电影,不同于当下“大片”们的纯视觉盛宴,《秦颂》在台词服饰的考究、场景的搭建、演技之精湛、故事的完整性以及情节的合理化安排上都更胜一筹。

不止于此,导演和编剧对于历史的思考也下足了功夫,虽然“纯属虚构”,却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影影绰绰,仿佛穿越而来一般。不同于史册或者其他影视作品中高大上的描述,大秦帝国的庙堂同样勾心斗角,千古一帝仍旧还是个人,姜文的表演堪称神还原,彼时青春靓丽的许晴和尚未秃顶的葛大爷都各自可圈可点。

而更令笔者赞叹的是,如此合情合理的描述甚至令观众真伪难辨,甚至禁不住怀疑:这个演绎的故事,也许才是历史真正的模样呢?

本文标签: